KAIYUN (官方网站) | 开云 中国大陆

探索无限,启程KAIYUN官方网站,发现开云中国大陆的精彩世界!Kaiyun生于创新,立足上海,布局全国,对接海外
KAIYUN (官方网站) | 开云 中国大陆

扫一扫咨询详情

全国咨询热线:

021-52580037
当前位置: 主页 > Kaiyun新闻 > Kaiyun资讯
Kaiyun新闻Kaiyun News

联系热线

021-52580037

微信号:kaiyunspaceplus
手 机:021-52580037
邮 箱:admin@autospaceplus.com
地 址:上海市徐汇区淮海中路1010号嘉华中心2802室

原创性引领性创新加速我国汽车产业变革

发布时间:2025-01-19人气:

  在近日举行的第三十一届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暨展览会上,2025年度中国汽车十大技术趋势发布。十大趋势包括新能源A级乘用车百公里行驶电耗将降至10kWh以下、车载智能计算平台降本提质助力NOA等智能驾驶技术快速发展、智驾与智能底盘融合将显著提升L3以上车辆运动控制性能等。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张进华在年会暨展览会上表示,我国汽车产业已跨越以跟随式创新为主的发展阶段,正在加速迈向以原创性、引领性创新为核心的产业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近年来,我国汽车产业科技创新步伐持续加快,在能源动力、新型底盘、整车技术等方面均取得长足进步。

  年会暨展览会期间,2024年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科学技术奖发布,其中,地平线征程系列车载智能计算方案创新团队获得创新团队奖(零部件);车辆安全运动智能预测控制技术、基于人—车—路耦合风险认知的智能汽车安全关键技术及应用、车用动力电池系统长寿命管控关键技术及应用等获得技术发明奖特等奖。

  这些获奖项目体现了我国汽车产业在智能网联、新能源和燃料电池等领域涌现多项重大创新成果,一些前沿技术领域进入并行、领跑阶段,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开云 开云官方网站

  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郭守刚表示,我国汽车产业关键技术发展步伐持续加快,混合动力专用发动机、动力总成控制系统等不断取得新突破,柴油发动机有效热效率最终超过48%,半固态电池、分布式电驱动系统实现装饰验证,L2级辅助驾驶系统在乘用车新车中的搭载率超过55%等。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汽车产业技术创新进入前所未有的密集活跃期。”国家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主任苏波表示。

  年会暨展览会期间,100余家汽车产业链相关企业展示了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包括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测试仿真与装备等。比如,北斗智联科技有限公司的MARS 2.0智能座舱、Android系统、光启1.0 ADAS一体机、智驭2.0舱泊一体与舱驾;中信科智联科技有限公司的C-2X车路云一体化产品及解决方案等。

  张进华表示,汽车与相关学科、相关产业之间的交融互动不断深入,尤其是新能源、新材料、新计算等领域的基础性、原创性技术不断突破,已成为推动汽车前沿技术升级迭代的核心力量。

  “新能源、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前沿技术蓬勃发展,与汽车技术深度融合,引发汽车产业全方位变革。”苏波表示,这将助力汽车行业探索打造新产业、创造新模式、塑造新动能,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汽车低碳化、电动化、智能化加速发展,不仅为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发展机遇,也带来了全新挑战。如何应对挑战,推动我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苏波表示,汽车技术发展已进入深水区,要更加重视原创性、前瞻性、引领性技术攻关,加快探索新体系电池、新结构燃料电池、氢材料电驱系统等前沿技术,推动自动驾驶大模型、智能操作系统、大算力车规级芯片等领域根技术创新。

  同时,聚焦产业发展瓶颈,加快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张进华表示,要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聚焦全固态电池、宽温域长寿命燃料电池、零碳燃料内燃机等关键领域,开展覆盖相关材料、部件、总成、工艺装备、测试评价技术等全链条的产业化攻关,软硬协同,推动关键芯片操作系统的技术研发与应用生态建设,加快实现创新成果产业化落地,推动产业高水平创新发展。

  苏波说,要进一步推动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前沿技术协同突破,赋能汽车产业的发展。同时,要统筹推进2G充电设施、智能化建设等相关改造,探索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标准体系为车能路云一体化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①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或者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违反上述声明者 ,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

在线客服
服务热线

服务热线

021-52580037

微信咨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