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热线
2023年全球汽车销量8000万辆,中国市场占30%以上,是世界第一大汽车消费市场,同时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销量也达到了总销量的30%以上。2024年7月,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超过50%。据11月14日发布的最新数据,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产量首次突破年度1000万辆,成为全球首个新能源汽车年度产量达到1000万辆的国家。在世界汽车产业和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中国从追随者成为部分领域的引领者,值得骄傲。
那么,面向未来,中国汽车业将如何在电动化和智能化时代引领产业转型发展的潮流,实现可持续发展呢?
2024年12月15日,在《中国企业家》杂志举办的“中国企业领袖年会”上,三位车界领袖共同开展了一场题为“中国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与未来展望”的巅峰对话。
世界汽车工程师学会联合会终身名誉主席,清华大学教授、汽车产业与技术战略研究院院长 赵福全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名誉理事长、华汽汽车文化基金会理事 付于武
赵福全:当前很多统计数据表明,今年中国整车产销量有望达到3100万辆,新能源车将达到1300万辆。去年中国成为了汽车出口第一大国,今年中国整车出口有望达到600万辆。最重要的是,今年汽车将首次超过房地产成为中国第一大产业,我们应该为此感到骄傲和自豪。
想问两位嘉宾的第一个线年的中国汽车产业?能不能用几个关键词或者一两件事来概括?
付于武:汽车行业的线年于我而言有很多的感触,首先我觉得,改革开放后汽车业的合资合作是从1984年开始的,迄今正好40年,1984年中国的汽车产量50万,而今年是3100万,改革开放后中国的汽车工业获得了快速发展,享受到了改革开放的红利。
第二,我们的自主品牌市占率现在达到了70%。曾有一段时间我们感觉很危险,因为市占率只有30%,大家都在问,中国汽车自主品牌的红旗到底还能扛多久,2024年我们有了一个非常出色的答案。
第三,开云中国官方网站汽车出口达600万辆,这简直不可想像。2010年我们讨论什么时候能到100万辆,没想到十年之后中国汽车国际化的表现如此惊艳,一大批企业成功地走向了国际市场,令人难忘。
余凯:我的感受与赵老师和付老完全一样,2024年是中国汽车产业非常辉煌的一年。首先,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达到了70%,这在五年之前是不可想像的。我记得去年年底时是50%左右,那就已经很振奋人心了,今年的发展更是扬眉吐气。
其次,我认为更加可喜的是,这是一个高质量的增长,不仅仅只是市场份额,如果我们看底层的关键技术,比如说电池、电控,包括地平线所从事的智能驾驶芯片、软件,其实不仅仅是消费者的品牌认知,还是底层的关键技术,我们都在大跨度往前行,并且在国际上有相当的竞争力,我们做到了高质量发展。
第三个感想,对于地平线来说今年也是非凡的一年,10月24号我们在香港上市,这是一次很成功的国际IPO(首次公开上市),是中国科技公司中过去三年在美股和港股最大的IPO,有大量的全球资本参与。这两年资本市场其实是很低迷的,国际资本对中国企业并不是很感兴趣,但是这一次改变了大家的认知,也提振了香港股市的信心。
这些都是非常正面和积极的,既有宏观上振奋人心的局面,也有具体而微的像地平线这样一个创业公司局部的发展。
面向未来,我觉得还是要谦卑,秉持长期主义。在全球产业格局和整体科技进步中,中国科技到底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这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需要我们去思考和探讨。
赵福全:付老和余总从不同的角度,分享了他们对2024年中国汽车产业所取得的成绩和进步的感想。我们为取得的成绩而欣慰,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正如余凯总所言,我们要面对未来。汽车产业的发展是一场马拉松比赛,不是一次珠穆朗玛峰的北坡登顶活动。
今天,不仅仅传统车企需要拥抱智能电动汽车时代,合资企业也面临着在产业赛道转换之时如何转型的问题。所有企业面临的核心问题还是要创新,既包括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体系创新,也包括文化创新和组织创新。那么二位如何看待汽车产业在过去四十多年的转型创新的成效?尤其今天面对未来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将转型创新做得更好呢?
付于武:1984年,我在一汽系统工作时,曾经带领一个代表团去美国买了300万美元的设备,同时到底特律三大汽车公司参观考察。当时我们看研发、看生产线,就像是刘姥姥进了大观园,其实我们也看不懂,还有这样的生产线?后来又去奔驰、宝马、大众,还有丰田、马自达,在马自达,我们看了他们的生产线、流水线,成品车出来以后下线直接出海,当时给我们的感觉就跟梦幻一样。还有宝马的柔性生产线,也给了我们这样的感觉。
我们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起步的。40年过去了,我们今天取得的辉煌,最根本的动力就是创新力。我们常说产品力、品牌力,我觉得最核心的还是创新力。一些国际友人问我,为什么中国汽车做得这么好?我说中国汽车产业即使是在困境之中也充满了创新的活力,这不是套话。正是创新的活力,加上中国的科技工作者、企业家,所有汽车人的不懈努力,成就了今天的辉煌。
我们找到了中国汽车产业竞争的密码,这个密码就是创新铸魂,这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我们要坚持。
余凯:无论是整个宏观产业,还是我们所处的行业,智能驾驶芯片与软件解决方案,其实都是改革开放红利的受益者。我第一次出国是2000年,在海外留学生活工作了12年,全球化的教育、工作和生活背景,让我在2012年回国后投身于人工智能研发,到后来创业,就这段经历而言,我是一个非常深刻的受益者。
核心的一点,我们要有全球思维,拥抱全球的技术生态,并且要有共赢思维。地平线从事的业务,不仅仅是与中国的整车企业开放合作,我们也在打造一个开放的生态,围绕着地平线,我们有大量的硬件、软件、传感器上下游的合作伙伴,和我们在一起服务主机厂。
过去,中国这样打造开放生态型的企业很少。我们今天也在很多大学开设课程,培养未来的智能计算、智能驾驶生态的年轻创新者,而且我们也注重国际合作,比如我们现在与德国大众的战略级合作,我们与德国非常著名的整车零部件供应商大陆集团成立了合资公司,与博世和日本的电装都在合作,合作的范围不仅仅针对中国市场,也针对全球市场。
一方面我们要在中国创新,但更重要的是要有全球视角,在全球市场去创新,而且创新一定要有共赢的心态。过去,中国的企业从弱小到强大,容易产生一种零和思维,但是现在我们需要建立共赢思维和生态思维,中国企业会越来越多地有这样的气魄和胸襟。这样走下去,中国企业一定会海纳百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