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热线
大会发布了成都市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规划框架,将坚持“需求牵引,场景驱动”原则,在“八纵四横多功能”建设任务及“车路云一体化”建设标准体系框架下,从车端、路端、云端协同发力,打造具有商业闭环的“车路云一体化”城市级应用场景,加快培育智能网联新质生产力产业集群、构建一套完整的智能网联基础体系,促进形成高效协同、智能网联的城市交通新生态。
此次发布的创新产品中,成都高新区19个产品上榜,来自成都长城汽车研发有限公司、中瓴智行(成都)科技有限公司、成都路行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17家企业。
作为成都高新区大力培育本土智能网联汽车企业,中瓴智行(成都)科技有限公司、成都路行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展现出本土“班底”在车载硬件、软件及集成应用等方面的实力。
智能座舱作为智能汽车的核心组成部分,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商业价值。中瓴智行(成都)科技有限公司上榜产品“基于自研虚拟化操作系统的融合型智能座舱平台”,以自研的嵌入式虚拟化操作系统为基础底座,可通过虚拟化,将仪表系统、II系统(车载信息娱乐系统)融合运行与安全隔离。中瓴智行睿钛嵌入式操作系统是国内首个同时获得汽车、轨道交通、工业领域最高功能安全标准认证的RTOS&Hypervisor操作系统。
成都路行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基于提升智能网联车安全性研发“多模态车载移动感知安全预警终端”,拥有“环境感知”和“智能决策”,实现车端接口与路侧智能设施和云端相互协同,让车辆增强对环境感知能力和分析预测的能力,在事故发生的0.8秒内即可完成检测,并及时推送救援需求。该产品采用企业自研的汽车碰撞检测技术,已经做到了全球行业标杆,目前已应用于两客一危、货运等车辆。
成都宜泊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场车协同智能泊车管理平台”,专注于实现泊车的自动化、智慧化。日前,宜泊科技在成都高新区5G互联科创园内正式启动AP(协同自主代客泊车)无人泊车示范点位,并进入测试阶段。
不只本土培育企业,此次上榜的多个产品还来自落地布局成都高新区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头部企业。
国内头部车企长城集团海外车型智能座舱软件全国研发中心——成都长城汽车研发有限公司上榜产品“座舱3D交互产品”实现3D人机交互,能达到60FPS极致丝滑交互,跨屏可无缝融合;作为吉利汽车研究院的吉利智行科技(成都)有限公司研发“吉利智驾OEM图层”,可通过量产车反馈的用户行为等数据,构建贴合用户驾驶习惯的高效更新机制,提升智驾安全性与可用性;由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孵化的高科技企业国汽智端(成都)科技有限公司有2项产品“车载智能终端基础平台”“智能路侧设备(RSU)”在榜,其中,车载智能终端基础平台是在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主导下建设的“五大基础平台”之一。
近年来,成都高新区持续推动车载智能系统产业发展,先后发布《成都高新区车载智能系统产业发展规划(2023—2027年)(征求意见稿)》)与《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加快数字经济产业重点领域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等一系列政策,聚焦“重点软件、关键硬件、系统集成、应用示范”等智能驾驶产业核心环节,支持关键零部件产业化项目、推动车载智能系统领域关键技术攻关、与整车企业合作、打造自动驾驶示范应用场景等11个方向的发展。
为推动车载智能系统产业高质量发展,成都高新区设立了总规模100亿元的成都高新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已建设国家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新一代车载智能终端基础平台、电子科技大学—国汽智端车载智能系统联合实验室等高能级创新平台。此外,支持并指导长城汽车、中科创达、德赛西威等头部企业联合发起、成立成都高新区车载智能系统产业发展联盟。
2024年前三季度,成都高新区车载智能系统产业规模约为190亿元,同比增长14%,聚集企业140余家,涵盖了“车载软件+车载硬件+系统集成”全产业链条,初步形成自驾域和座舱域为特色的发展格局。
成都高新区数字经济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依托成都市建设“车路云一体化”试点的机遇、以“立园满园”为引领、坚持外引内培,聚集人才、金融、政策、联盟等产业要素和产业支撑,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车载智能系统产业集群。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公众平台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kaiyun中国官方平台kaiyun中国官方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