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热线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中国“绿”量,成为中国智造在全球市场闪闪发光的“新名片”。
10月24日,宁德时代在京发布“骁遥”超级增混电池,再次引领汽车电池技术创新。据介绍,这是全球首款纯电续航达到400公里以上又兼具4C超充能力的超级增混电池,全面开启增混 “大电量”时代。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15年至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九年世界第一,2023年汽车出口量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一,新能源汽车功不可没。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9月,增混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达到332.8万辆,同比增长84.2%。今年以来,增混车型的月度同比增速,除2月受到春节影响,其他月度均保持在80%以上。
增混车型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品类,拥有广泛的用户基础。然而,增程式混合动力车型的用户有时会遭遇不佳的体验,例如纯电动续航里程不足,导致需要频繁充电;慢充方式又使得时间成本大幅增加;在复杂驾驶条件下,电池性能可能会出现衰减,从而影响用户的驾驶感受。
在此背景下,“大电量”已成为提升增程式混合动力车型用户体验的关键因素。但市场上目前缺乏针对增混车型需求、增混车主和消费者痛点所打造的增混专属电池品牌。
掌握核心技术,才能赢得话语权。不掌握主导话语权意味着随时受制于人。我国新能源汽车之所以实现换道超车,关键就在于以科技创新实现动力变革和动能转换,开辟了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了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据介绍,此次宁德时代骁遥超级增混电池通过材料创新结合BMS智能算法优化,让纯电使用率整体提升了10%以上,实现了超过400km的纯电续航。同时,宁德时代将4C超充技术也“复刻”到了骁遥电池上,实现“充电10分钟,补能超280km”,引领增混市场进入“真新能源”阶段。
亮眼的续航和超充性能背后,是宁德时代技术研发的持续突破,进一步把握住新能源汽车电池这一赛道的全球话语权。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全球领先的新能源创新科技公司,宁德时代2023年全年研发投入达184亿元,宁德时代成为新能源电池最高标准的“代名词”。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今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3—2024年)》,明确提出要“鼓励发展混合动力和低碳燃料技术”,建立长期稳定的新能源汽车发展政策体系。
2024年,国产插电混合动力车型层出不穷,爆发出巨大发展潜力。可以预见,未来两年,混合动力技术将会在乘用车市场对纯电动车发起挑战。与此同时,增混车型也承受着巨大的竞争压力,产业发展面临技术瓶颈。
一方面,由于采用双动力系统集成设计,增混车型电池组的电量与布局受到燃油系统、电气系统及能量管理系统逻辑的综合限制,导致纯电续航里程相对较短。另一方面,为了确保电池寿命与系统稳定性,过往增混车型的充放电管理策略较为保守。这些技术特性在用户使用过程中表现为纯电续航短、充电频繁且耗时、复杂工况下电池性能衰减影响用户驾驶体验。
技术瓶颈成为行业发展瓶颈,要实现增混汽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必须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据介绍,骁遥超级增混电池从概念设计、技术研发,到中试,再到产品落地及前置交付,实现了从科技成果到大规模产业化的成功转化。同时,骁遥电池的创新突破,是对产业关键技术的一次攻关,提升从上游材料研发到下游整车研发生产等各个环节的创新能力,形成以“链主”企业带动全产业链协同创新的发展路径,共同向价值链中高端不断迈进。
在宁德时代的努力下,增混车型在纯电续航和燃油经济性之间找到最佳平衡,进一步增强了市场竞争力。目前,骁遥电池已经成功落地多个车型品牌,包括理想、阿维塔、深蓝、启源、哪吒。预计到2025年,包括吉利、奇瑞、广汽、岚图等在内的近30款增混车型,都将配备宁德时代骁遥超级增混电池。(战钊)
一项研究表明,自2001年以来,全球由森林火灾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激增了60%。相关研究10月17日发表于《科学》。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航天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发布《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下称“规划”)。规划提出了中国有望取得突破的五大科学主题和17个优先发展方向。其中,在“宜居行星”主题中,太阳系考古、地外生命探寻等优先发展方向备受关注。
免疫检查点阻断(ICB)是一种重要的癌症疗法,遗憾的是,该疗法应答率偏低——对少数产生应答的患者疗效显著,对大部分患者却难以奏效。因此,如何提高ICB治疗应答率成为癌症治疗的一个关键问题。
近日,西北工业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臧渡洋团队成功制备出地球上最“长寿”气泡,在声悬浮条件下气泡保持时间可达23分36秒,且在被直径0.8毫米的热铜针穿透时,悬浮气泡仍能保持不破裂。
近日,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新疆理化所”)发布了一项引人注目的研究成果:科研人员以地球玄武岩为原料模拟火星壤,并通过熔融拉丝技术,将其制备成连续模拟火星壤纤维。这意味着未来人类有望就地取材,建设火星基地。相关研究论文于日前发表于国际期刊《交叉科学》。
10月23日是今年的霜降节气。有人会问,“霜降”的霜从哪里“降”?是像雨和雪一样从天上降下来吗?二十四节气中,霜降与白露、寒露等都反映了气温下降带来的变化,露和霜又有什么区别?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以下简称南海海洋所)研究员詹海刚团队与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研究员冯明等合作,首次从全球尺度上揭示了涡旋在驱动海洋次表层热浪/冷浪事件中的关键作用,并指出涡旋会放大全球变暖对次表层极端温度的影响,加剧强热浪/冷浪的发生。近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
银线秒,就可以把青海的绿色能源输送到1500多公里之外的河南;一秒的输电量足够一个家庭使用两年……这就是神奇的特高压输电工程。
随着科幻氛围日渐浓厚,我国科幻创作队伍和读者队伍都在迅猛增长,科幻作家的创作热情高涨,中国必将成为科幻文学创作的热土。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航天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联合发布《国家空间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2024—2050年)》,规划部署了我国在空间科学研究领域拟突破的五大科学主题和17个优先发展方向。
记者21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了解到,由该院孵化的中科永安(安徽)科技有限公司实施的新一代智能化环保型压缩空气泡沫高效灭火技术工程化研发项目,近日通过安徽省重大科技成果工程化研发项目验收。该技术通过优化泡沫生成与喷射系统,可应用于各类复杂火灾场景中高效灭火,尤其对锂电池灭火具有显著效果。
近日,香港城市大学(以下简称港城大)成功研发出新型器件结构,可大幅提升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稳定性和效率,并简化生产工序、降低成本。研究显示,团队在改善二氧化锡层的氧空位缺陷后,器件的能源转化效率已超25%。
记者21日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获悉,我国首个暗能量射电探测实验项目——天籁实验阵列,成功被平方公里阵(SKA)大射电天文台组织认证为SKA探路者项目,将为SKA提供新的科学探索机遇。
科研工作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更需要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持之以恒的毅力。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铸牢科技支撑力,要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我国建成了由7.6万余个地面自动气象观测站、409个海岛站、120个高空气象观测站、2架高空大型无人机、546部天气雷达、9颗在轨风云气象卫星等组成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
全球水经济委员会17日发布的一项新报告指出,人类“有史以来首次”打破了全球水循环的平衡。报告警告称,全球近30亿人口和一半以上粮食都位于干旱地区或水资源总量不稳定地区,若不采取行动,到2050年,水危机将使全球一半以上粮食生产面临风险。
10月16日至19日,来自全国各地科研机构、高校和文博单位的近500名专家学者齐聚甘肃敦煌,在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十二次学术年会上,探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
走进阳高县华联设施农业科技示范中心,各种颜色的“太空彩椒”引人注目,形态各异的“太空南瓜”“太空蛇瓜”等令人大开眼界。kaiyun